瞄准教育行业的电信诈骗并没有随着“徐玉玉事件”之后的严打而烟消云散,个别地区甚至愈演愈烈。9月开学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爆发“校讯通”短信诈骗,许多学生家长接连收到类似这样的诈骗信息。
诈骗分子以“校讯通”的名义向家长发送“学生成绩单”、“在校表现”、“核对学籍”等短信并附上木马链接,大量家长因点击链接导致手机中木马,随后银行卡被盗刷。
校讯通开始喊冤了,这诈骗短信关我毛事啊!我才是受害者好嘛!
真是如此吗?继续往下看。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移动通讯公司每年一直在扣她的校讯通费,更可气的是,她还从未享受过相关服务,而且扣费截止时间到2999年12月31日,收费期限将近一千年之久。对此,通讯公司称无权取消此项收费,只能向上反映。
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就被开通校讯通,毕业好几年了还在扣费,而且要扣到2999年,想取消都不行,“千年校讯通”俨然成了不死神话。每月10元,钱不多,但事儿特别气人。
其实,类似乱象远不止这些,而且是普遍存在。
“校讯通”真的方便了学生吗?
对于校讯通,家中有娃的朋友对此再熟悉不过。它是最早由中国移动专门为学校推出的信息化定制产品,主要用于幼儿园、中小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无论你愿意与否,只要娃娃要上学,家长就必须开通此项业务。尽管校方都声称自愿办理,但一涉及孩子,哪个家长敢不自愿?校讯通真的像其所说的那样“方便学生”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
近年来,校讯通经常因为“未经许可开通业务”、“强制摊派”、“收费高”、“短信轰炸”等原因被频繁投诉。
调查中发现,家长们反映最多的就是学校推广的校讯通往往只针对某一运营商的用户,其他运营商用户要么无法收到短信,要么很晚才收到短信,家长怕得罪老师也不敢退订,只能选择重新办理号码或更换双网双待的手机,除了支付每月10元的信息费外还要额外支付套餐基本费用。
“校讯通”生命力依然旺盛
校讯通在2G时代开始大量普及,目前已经覆盖全国数千万学生。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中移动校讯通在中小学渗透率均超过50%。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全国在校中学生4300万、小学生9300万,以此粗略统计,中移动校讯通用户数约6700万。
其实早在2014年,全国多地教育厅、工商部门就已经发文清理、整顿校讯通业务。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家长的部分沟通已经普遍转移到QQ群、微信群中,“校讯通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的讨论开始不断出现。
尽管生存环境日益恶劣,诸多的不利条件却并没有阻碍校讯通发展的步伐。在中国移动招标采购网上,2015年至今,以各省公司为单位进行的校讯通项目招标超过60项,招标频率与2014年持平,且超过2013年。校讯通依然如火如荼。
而在诸如北京等明确禁止校讯通的城市,校讯通则升级为APP、“和教育”等形式,依然活跃于诸多学校,此前xxt.com的域名,也开始更名为edu.chinamobile.com,edu.10086.com。
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对校讯通而言,其用户并非学生或者家长,而是学校、教师,在学校对校讯通形成依赖之后,学生家长也别无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讲,校讯通已变成某些学校和运营商的谋利工具。
虽然学校并未强制推行校讯通,但是学校的通知和课后作业都通过校讯通平台发送,家长如不使用,就无法了解学校情况。随着飞信、QQ、微信的出现,学校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免费平台与家长沟通,虽然10元钱是个小数字,但是家长心中也是颇有微词。
而有的运营商在推送业务时还强行搭售自己的SIM卡,更是招致家长的不满。在某些地方,学校每代收10元钱的校讯通使用费就可以获得1元钱的提成,尽管总体金额不大,然而也触碰了不正当竞争的高压线。
以安徽为例,由三方构成的黑色利益链是“校讯通”生命力依然旺盛的重要原因。校讯通业务共有三方参与,通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及推广企业、学校及教师,三方利益分成比例大致为5:3:2。有家长表示,这些钱给了老师也认了,只是大头被运营商赚取,实在心有不甘。
目前安徽省约有120万“校讯通”用户,每年费用多达一亿四千余万元。以此推算,通讯运营商每年从中获利超过七千万元,软件开发及推广企业每年获利四千余万元,而学校及老师每年获利近三千万元。
运营商先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然后再将校讯通业务摊派给老师,由老师负责向家长推广。每办理一笔业务,老师提成2元钱。在安徽宿州,一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学生每缴纳10元,校方可获利3元。同时该校所有的办公电话话费全免,老师有提成,学校省开支,这笔钱说白了就是分摊在家长的头上。
教育信息化滞后
利益是一方面,学校依赖校讯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化的滞后。
中国移动内部人士透露,“至今为止,没见过几个学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学校与家长的信息沟通,其实都需要中国移动提供专人为学校服务。老师每天上课、备课、改作业就已经忙得要命了,根本没那个时间去建短信模板、发集体通知、收集家长反馈,但这些活每天都需要专人去做,很多课程上线、系统升级的工作,更是只能我们去做,学校根本没这能力。”
事实上,信息化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一直是国内教育产业的掣肘。在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学仅配备极个别的专职计算机教师,而且往往还需要兼任学校网管员职务,学校信息化工作只能外包。虽然微信QQ等在班级中使用相对普遍,但仍然无法替代校讯通提供的服务。
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也是当前教育行业信息大量泄漏、诈骗高发的主要原因。
据360补天平台统计,仅大学的相关漏洞就超过7000个。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6年6月,国内高校漏洞2197个,高危漏洞742个占比34%,且部分漏洞仍未修复。此前徐玉玉事件中,助学金信息的泄露,则是源于高考报名系统被植入木马。补天平台的数据显示,校讯通存在20多个漏洞,其中一个漏洞影响到1000多家学校。
当然,更多的泄露数据发生在“内部人员泄露”。不久前,浙江警方通报“倒卖浙江254所学校、60万学生数据”的案例显示,犯罪嫌疑人此前为学校提供类似校讯通平台服务,掌握全省大量学校信息。
其实在校讯通刚推出的时候, 运营商对校讯通的功能是有完善的规划的,其所承载的业务不仅包括通知发送、作业布置,还包括校园考勤、电子围栏、紧急定位等。
然而,规划虽美好,现实却无奈。运营商提供的仅仅是个平台,具体业务的运营以及平台的使用还有赖于合作公司以及各个学校。现实情况中,很多学校仅仅把校讯通当做短信群发器,校园考勤、电子围栏等更多功能并未充分使用,致使其功能完全走样,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微信和QQ等免费平台的崛起,校讯通就如鸡肋一般存在。
美好的理想遭遇现实的打击,校讯通各种问题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教育信息化运营的乱象 。
作为一种综合教育信息平台,校讯通确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平台,价值不容忽视,并且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校讯通这类教育信息化产品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如何规范市场,填补教育信息化运营的漏洞,则是各方都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崔琦 第一财经广播《中国财经60分》主持人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第一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