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双11’赶紧结束吧,都快烦死我了。”8日,济南市民刘文国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天天收到骚扰短信,从10月中旬到现在收到了200多条。”
这不是个例。
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双11”电商节的临近,很多市民收到了不少商家的广告短信。这样的连番短信“轰炸”,也让部分消费者非常烦恼。
“勤快”的短信
“刚开始一天能收个三五条,进入11月份短信数量激增,10条起步了。”刘文国说,他最早收到“双11”促销短信是在10月16日,发送方是“悦木之源”官方旗舰。
“手机软件拦截、屏蔽号码,全都试过了,不太管用。”刘文国表示,“这种短信根本不管什么时间段,从早到晚不停‘轰炸’,真让人心烦,手机每隔一会儿就响,只能将短信暂时调成静音。”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消费者张凤身上。
“以前推销广告主要来自于之前自己购买过产品的店铺或者平台。”张凤说道,“现在是不管你买没买过,都给你发送推销短信。”
张凤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她曾经收到过多条男性用品的促销短信,“有些店铺我都没去逛过,更不用说买了。我都不知道,他们咋会知道我的手机号码?”
经济导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大家普遍表示,最近手机中的广告推销类信息确实比平时来得更频繁。“一个平台发推销广告可能还不怎么碍事,现在是很多平台都在发促销信息,这就有些招架不住了。”市民王静荣表示。
“对于推销类短信,法律规定必须有消费者的同意才能发送。如果未经消费者同意就发送,那就涉嫌违法了。消费者可以到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济南风华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凤华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类似短信推销是否合法,则需要看当初相关平台或软件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议内容。
马凤华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在推销广告短信的发送数量和频率方面,目前暂时没看到有特别清晰的法律限定,但是有诸如特殊时段(晚上、深夜)不允许发送等约束。“相关电商平台和卖家必须给用户选择权,要随短信信息设置退订等功能,且不能在退订等方面设置障碍。”
"违法成本太低"
“没办法,大家都发,我们不发的话,谁还来我家买东西呢?”在天猫开店的于广涛对经济导报记者说道。在他看来,今年疫情之下,生意不是很好,就靠参加“双11”挣点钱。“如果想在主会场露脸而且靠前,投入的资金要更多。但我们公司小,没有这个能力去露脸,只能通过短信方式‘骚扰’老客户。”
于广涛提供给经济导报记者一份短信群发资料显示,短信群发到达率在98%左右,打开率在8%左右,引导下单率和咨询客服率却很高。假如你花390元发1万条短信,可能有9800人收到,差不多有800个人打开,但800人中有200人购买的话,累积下单金额可能是2万元。花费最低的推广费用,获取多且精准的流量,实现销量快速提升。
“尽管我不太相信宣传资料上的说法,但短信群发确实已经是我们重大营销中惟一的选择了。”于广涛说。
经济导报记者打开淘宝等电商平台,搜索“短信群发”时,都显示没有相关产品,但是只搜索“短信”或其他相关的关键词时,就会显示不少提供短信代发等业务的店铺。
如何屏蔽垃圾短信?济南一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张峰表示,虽然目前各电信运营商都有相应的拦截服务,开通后会自动对推销电话、短信进行拦截,但是开通业务后也可能导致一些必要的网站或者银行的验证码短信被拦截。
“目前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用手机软件去屏蔽,这些短信一般都是以‘106’开头的网络号码,属于端口类短信,而非真实的用户号码,可以在软件上设置进行拦截。”张峰建议道。
“主要是违法成本太低。”马凤华表示,“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处罚力度,才能对这些不法商家起到警示作用。”
广告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对违反规定的,可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工信部发布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违者可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虽然有这些处罚规定,但是实际上,很多商家群发广告短信的行为并未被处罚。”马凤华说道。
马凤华认为,如果部分消费者频繁受到广告信息的困扰,可以通过电信运营服务商来办理相关的“短信拦截”服务,也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就商家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用户可在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对垃圾短信进行举报,如果商家的行为涉及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用户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商家承担侵权责任。严重者涉嫌违反《刑法》的,还可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用户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