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是英文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字首简称,即统计过程控制。SPC就是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调整制程,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质量的目的。 SPC强调预防,防患於未然是SPC的宗旨。
下面我们应用5W1H工具对SPC进行深度解析。
What:什么是SPC
SPC:统计过程控制
SPC说到底,就是一个图表,把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收集起来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
它的作用可以大致总结为:
SPC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趋势图,不过SPC给他们起一个更有气质的名字叫做控制图。
当然了,控制图还要和普通的趋势图有差异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Why:为什么要用SPC #
为了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由特殊原因导致的异常,及时改善。为了深入分析系统中的普通原因,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当成为一个工厂的品质副总时,如何将一线数据浮上来,你会自然而然的想到SPC)
在思考为什么要用SPC时,我们的观点和认知,是随着职位不断成长的。不要硬逼着自己去理解SPC手册里,那十几页鸡汤式的SPC概述。格局到了,自然就理解了。
但是SPC的作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做就对了。
When:在什么时候用SPC #
SPC手册里面说,SPC只有在过程受控状态下,才能使用。
但是实际上,SPC就是一个图表,任何情况,任何产品,只要有数据就可以用SPC控制图。只是它所体现出来的信息不同,使用者透过SPC发现问题的程度不一样。
举个通俗一点的例子。
张飞和关羽出征沙场,张飞去探路,他趴在地上,用听音识距离之术,听了半晌得出一个结论:敌人距离我们还有250米。
关羽一旁说道:我知道
张飞:你怎么知道的?
关羽:我看到的,就在前面呢。
我要表达的意思是,问题就在眼前的时候,就别杀鸡用牛刀了。
有做SPC的功夫,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产品开发阶段,或者生产过程未进入稳定阶段时,很多因素还没有确定下来,比如:
这个时候,如果绘制SPC控制图,那么控制限可能在标准值的外面。
此时的重点工作,不是去研究SPC的9种异常模式,而是集中精力把眼前的问题解决,消除特殊原因,将生产过程稳定下来。
进入MP阶段,生产能力趋于稳定。很多问题从表面上已经很难发现了。这个时候,产品规格基本都能符合要求了,但是不合格率还是比较高,需要深入挖掘问题,控制图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在大量的数据统计中,找出异常点,给我们的改善指引方向。
Who:谁来做SPC #
SPC控制图的制作过程,大概分为:
SPC数据收集,本质上是一个抽样的过程,是对过程数据的监控。这个职责,我认为应该是过程质量监控(IPQC)的职责。(好一点的公司,可能会建立自己的SFC系统,数据自动收集,这样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和完整)
控制图绘制好之后,一定要通过邮件、公司内网,ERP系统等形式,将其分发给各个职能部门,将生产信息扩散出去。
这个就没有指责的界定了。控制图就是一个表格,IPQC将数据分发出去之后,谁关心谁就看,出现了问题,自己就可以根据数据去找原因。
但是执行过程中,应该有一个主导的部门,他来召集大家一起检讨。这个部门我认为应该是QE。
还是QE来承担起这个责任,召集了会议,对SPC数据进行了检讨,接下来就是推动工程人员(ME、RD)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并进行现场落实的追踪。
控制限不是标准线,它是一个动态的值,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控制限也应及时的更新。
控制限更新的实际有:
从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上来看,我还是认为QE来做这个工作最合适。
Where:SPC用在哪里 #
SPC是用来分析问题的工具,所以应该放在分析人员能看到的地方,大家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就能获取这些信息,比如:
How:怎么做SPC、怎么用SPC #
怎么做SPC
SPC手册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计算SPC中的UCL、LCL等参数,以及用什么样线条绘制。作为一个工具,不应该制作上花费太多的成本。实际也是如此,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控制图模板。
所以怎么做SPC的问题,可以具体细化成如下几点:
选好公司的SPC控制图模板之后,按照模板,将数据填写进去就可以了。
以上这种自己制图的方式只能满足一些比较小的SPC分析,如果你企业对SPC方面的分析要求比较重视,更关心效率问题的话,建议你直接导入SPC软件,可以去试用下太友的QSmart SPC软件。
SPC的使用起来也很简单,主要是要明白控制图的8种异常模式,这些模式包括:
不过作为工具,数据异常的判断过程,应该也是自动的,管理者更需要做的是,根据控制图识别出的异常信息,去做分析改善。
分析改善的方向SPC手册中,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当然实际解决问题,还是要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比如但不仅限于
总之,SPC就是一个数据图表,更重要的还是数据分析之后的改善推动,和对策落实。工具嘛,完成了它的使命就够了。